首颗原子弹基地的唯一私照:四位来自上海的姑娘,后来发展怎样?
在美苏冷战那会儿,刚出生的中国就像个小宝宝,一直被两个大国的核武器吓得不行。打定主意要自己做核武器后,好多好多科研人员就跑到荒漠、戈壁里去了,连名字都不让人知道。
自从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后,就彻底告别了被人欺负的日子。那些为了国家大局、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们,他们的生活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呢?
【奔赴宝鸡,艰苦创业】
在20世纪50到60年代,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,国家鼓励知识分子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。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都积极响应这个号召,选择去当兵保卫国家,或者到基层去扎根工作。
在一群全是男生的队伍里,有四个长得挺漂亮的女孩特别显眼,她们是王兰娣、范德娟、罗惠英还有俞锡君,就像是枯燥科研日子里的一抹亮色。
1958年的时候,18岁的王兰娣踏上了去宝鸡的火车。本来她还在念书,但因为国家需要,她得提前毕业。由于王兰娣学习成绩优秀,就被选中了去陕西宝鸡的国防学校继续深造,好为国家做贡献。
就在那趟火车上,王兰娣碰到了以前在上海十女中念书的同学俞锡君、罗惠英和范德娟。她们四个人一起开始了这段旅程,那时候根本没想到,以后的她们会开创出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辉煌时代。
刚开始要去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地方时,王兰娣的家人心里都挺担心的。王兰娣跟爸妈说了这事儿,妈妈一听就忍不住哭了。王家手头紧巴巴的,王兰娣这一走,家里又有谁来照应呢?
王兰娣的爸妈为了让女儿留下来,好几次找家里的老师商量。
每个家庭里,最拿定主意的还是当事人自己。当听说要被派到远方工作时,王兰娣、俞锡君、罗惠英、范德娟都毫不犹豫地表示:“国家让我们去哪儿,我们就去哪儿。”
这四个女孩子好不容易劝动了家里人,一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,最终来到了宝鸡。
过了两天,她们来到了宝鸡的国营782厂,这个地方是国家一五计划里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。王兰娣、俞锡君、范德娟三人被安排到了做雷达结构的班组,而罗惠英则去了无线电班组。这四个人不光得学习,还得干活,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。
新中国刚建立那会儿,经济一直挺困难的,782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。俞锡君回忆说:“一开始,我们还能吃上玉米面糊糊,后来就得自己出去找野菜、挖蕨根了。那时候没有工具,大家只能拿砖头去砸那些挖来的蕨根,做出来的蕨根粉里还夹着砖渣,可大家也都凑合着吃了。”
四个人吃苦耐劳,历尽艰辛,终于在1963年把所有课程都学完了。到了7月头几天,她们又被叫到一起,坐上了去西宁的火车,去完成一个“神秘的任务”。
【巾帼不让须眉】
新中国成立后,苏联和我们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,关系特别铁。为了打破西方在核武器上的独占,中国和苏联就一起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。
从那以后,苏联就向中国提供了钱、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支持。有了苏联的帮忙,中国研究核武器的速度也快了很多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,苏联把在中国的所有专家都撤走了。结果,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起点,又得从头开始。
因此,学生们只能减少上课时间,自己动手钻研起来。这一变故让学生们顿时不知所措,中国未来核武器研究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呢?
好在,当中苏关系刚开始出现变化的时候,中国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
在青海省的晏县,有个地方叫金银滩。以前,金银滩是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之一,那里交通不方便,经济不发达,很少有人去。正因为这样,金银滩就成了研究核武器的好地方。
金银滩的西边靠着宝山还有青海湖,东边和北边都被大山挡住了,是个挺封闭的地方。这儿向来没啥喧哗的人群,只有草原上撒欢儿的牛羊。
没想到的是,从1958年起,金银滩竟然在中国的地图上“不见”了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地方,也渐渐被人们忘在了脑后。
就在这时,来自全国各地怀揣梦想、有抱负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,让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小城,肩负上了更加崇高的任务:成为核武器的研究基地。
1958年刚开始的时候,中国动手准备建第一个研究核武器的地方。为了保密,中央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第二机械工业部的第九研究院。打那以后,九院就成了好多科学家之间一个不说也明白的秘密。
之后,为了让全国核武器研究能顺利进行,中央决定把研究院建在金银滩。按照要求,金银滩上的1700多户牧民不得不带着他们的许多牲畜搬离那里。
没过多久,技术人员就到了这儿,开始挖地洞,搭起帐篷,建起房屋。九院的设备和研究人员陆陆续续搬到了青海,并且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呼:221厂。
221工厂坐落在金银滩草原的正中间,一开始大概有70公里那么大,不过在金银滩上,一般人都不知道221厂在哪儿。
221厂东边离西宁有103公里远,西边到青海湖则是38公里,海拔平均3100米高,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,气温常常在零度以下。这儿空气很干,自然环境挺差的。
虽然221厂地处偏远少有人烟,但它曾是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的特别通道,这里的交通条件挺不错,还很隐蔽,所以就被选为了研究核武器的最佳地点。
221工厂缺人手了,领导对俞锡君他们讲:“你们得去那个重要的项目帮忙。”有人问起这项目具体是啥,在哪儿,可工作人员就不再多说了。
同学们心里都明白,重点工程那边的生活条件特别艰难,比现在这儿还要苦上几分,大家一听这话,脸上都露出了为难的表情,就连那些有家庭牵挂的人也犹豫不决起来。
在大家眼里,俞锡君可真是个“特别的存在”。她自个儿向上级请缨,要求去那个重要的工程项目。同班的同学们听到后都愣住了,但俞锡君却满不在乎地说:“与其等领导来动员我,还不如我自己先去闯一闯呢。”
说来也巧,王兰娣、罗惠英和范德娟三个人都跟俞锡君想到一块去了,于是四个人又一次一起出发。火车晃晃悠悠了好几天,总算是到了西宁。一踏上西宁的地界,四个人还是被眼前的景色给惊到了。
这里空荡荡的,一个人影也没有,感觉条件比宝鸡还要差呢。有人坐着没遮挡的大卡车,一路上灰头土脸的,最后来到了金银滩。那时候,那四位姑娘压根不知道,自己接下来要干啥工作。
221厂的工作环境到底有多差呢?它坐落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,天气说变就变,根本没法预测是晴天还是阴天。明明是大晴天,可能一下子就刮起狂风,冰雹、沙尘暴也时不时就来袭,这样的状况,那里的科研人员都已经见怪不怪了。
山高空气稀,科研人员只能硬扛严重的高反。饭煮不熟,水烧不开,植物也没法长。
一年到头,工作人员吃的就是白萝卜和白菜。拉肚子、头犯晕,还有缺氧,这样的高原环境让人难受,"硬汉"们都受不了,女同志就更别提了。
到了221厂后,她们被安排了以下工作:余锡君负责看管基建用的材料,罗惠英专门打理科研所需的器材,王兰娣和化学试剂打交道,而范德娟则是管理生产用的设备。
“我学的是无线电专业,为啥不让我去实验部门呢?”罗惠英疑惑地问。负责人没多说啥,直接领着她们去相关部门报到了。
221厂特别忙,余锡君负责基建材料的登记工作,要记的清单特别多,她不停地写,没过几天手上就磨出了厚茧。
资料整理完后,余锡君就和同事一起去买东西了。这一年来,余锡君不是在221厂忙工作,就是在出差的途中奔波,留给自己的空闲时间非常少。
刚到221厂,那四个姑娘特别不习惯。金银滩上只有半生不熟的青稞馒头,硬得要命,吃的菜呢,也就是茄子干,一点油水都没有。
这里满是灰尘,冷风吹得让人直打哆嗦,姑娘们身心都遭受着极大的煎熬,可她们还是硬挺着没放弃。
【绝密研究】
221厂刚开始建的时候,中央就打算把它建成一个既能工作又能生活的地方。这个厂总共有18个区域,其中一区是专门研制和试验核装置系统的;二区呢,就是研究整体装备和高能炸药的;三区则是负责存放东西的仓库。
从四厂到十六厂,它们各自负责废品处理和爆炸试验等任务,工作安排得既清楚又细致。这些工厂都有自己的活儿要干,这样一来,核武器研究的进度就快多了。
要说一下的是,十七厂主要是存粮食和生活用品的地方,而十八厂呢,就是领导们办公的大本营,里面不光有医院、商店、邮局,还有生活区和影剧院呢。研究人员在这里,吃穿不愁,玩乐也有地方去,真是安排得周到极了。
不过核武器研究任务很重,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没啥空闲时间,影剧院这些地方也都冷冷清清的。为了方便做实验,同时也为了保密,大家就把18个厂区的地下都挖空了,建起了地道。
在1950年代和60年代,好多科研人员和技术能手离开北京、东北等地的科研单位,一路向着221厂进发。那时候,这些在路上奔波的人,既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啥工作,也不知道会在哪里生活,甚至目的地是哪里都不清楚。但他们心里有个信念,就是想让国家因为核武器而变得更强大,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们。
别多嘴问不该问的,知道了也别说出去,这好像是所有科研人员都默认的工作规矩。在221厂,有条大家都得守的规矩,简单说就是“三不问答不知”:问你干啥呢?问你在哪呢?问你通信地址是啥?回答都是:不清楚。
所有研究工作的秘密都不能泄露出去,就连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告诉。
在221厂工作的人,每个人都牢牢守着保密的规矩,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,都不知道他们的电话、在哪里上班、以及是做什么工作的。“保密的事儿”“保密的地方”,这就是221厂所有人共同的称呼。
邓稼先和钱三强都是221厂的老员工,他们非常受人尊敬,也都带头做好保密工作。1958年,钱三强给邓稼先介绍保密要求时,邓稼先想都没想就答应了。
许鹿希回忆起邓稼先时说:老公在基地待了整整28年,两人总是见不着面。他每次回家,最常叮嘱的就是,千万别跟外人说他的研究工作。
许鹿希在北京医科大工作,她的同事们都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,但一直以来都只是听说过他,从没见过他本人。
直到邓稼先的追悼会上,许鹿希的领导才恍然大悟,原来她一直守口如瓶的丈夫,就是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。
“草原人”是221厂那些科研人员的别称,而厂里出的报纸也叫《草原工人报》。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那会儿,221厂愣是没让半点风声泄露出去。
这四姐妹都守着221厂的规矩,从来不多嘴,也不乱来。要说有啥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,也就那次她们请人拍了张合照。
1963年的时候,俞锡君在盘点货物,看到有个东西坏了。有人就拿来了相机,把坏的地方拍了下来,打算找卖东西的人要求赔偿。余锡君看着手里的相机,开始想心事了。
没过多久,俞锡君朝着不远处的王兰娣、罗惠英还有范德娟喊道:“嘿,咱们也来拍一张照吧,跟工作人员说一声。”
221厂管理很严,保密要求也高,俞锡君鼓起勇气提出拍照时心里很紧张。没想到,保卫处的人爽快地答应了,还帮这四个姑娘拍了第一张,也是唯一的一张合照。
工厂拍集体照得经过政治部门同意,而且严禁把照片寄到外面。所以俞锡君虽然拿到了那张两寸的照片,但一直没跟外人说过。
在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,这四个人都不清楚自己干的活儿到底是干啥的。她们只知道,对外说的是02单位,自己总是能“走后门”,只要余锡君交来的材料清单一到负责人手里,对方就会立马加紧生产,一点都不敢马虎。
1964年10月,咱们国家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,这时候四位姐妹才知道,原来她们上班的地方就是负责造原子弹的国家大项目。想到自己刚进厂时就被教导要保密,余锡君这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。
【各奔东西与再聚首】
四人拍完照片没多久便各奔东西,范德娟调到苏州热工艺研究所,王兰娣调到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,罗惠英前往甘肃靖远4502厂,俞锡君参加了902工程。自此,4个人的联系也逐渐减少。
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都完成后,王兰娣又回到了化工行业,并且干得非常出色。到了1988年,王兰娣有了评高级工程师的机会,在评审会上,她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以前参与原子弹制造的故事。但因为原子弹的研究是高度保密的,所以没人愿意相信她说的话。
之后,王兰娣在评高级工程师时没能成功,就再也没有提起过以前制造原子弹的事情。那段艰苦创业的往事,成了她个人的宝贵经历。
罗惠英的孙女有次好奇地问:“奶奶,要是那时候您没离开上海去宝鸡,或者从宝鸡又没去青海,您现在说不定已经是很有经验的老医生了呢。”
罗惠英微微一笑,说:“没啥好后悔的。”虽然她一直对当年没能实现的医生梦念念不忘,但成为制造原子弹的一员,她从没觉得选错了路。
由于身体不好,范德娟很早就离开了人世,留下了好多没完成的心愿……
俞锡君现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,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。到了1993年,四川绵阳技术馆向员工们要以前的老东西,俞锡君就从箱子里翻出了那张30年前拍的老照片。
以前的那个221厂已经没了,照片里的四位姑娘,现在也都有了各自的日子。
2014年,为了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,地方上办了个大会,邀请了三位姐妹前来参加,让她们再次回到了这个地方。看着自己从年轻漂亮变得头发花白,俞锡君她们心里满是感慨。
她们花了两天时间去221厂遗址参观,第一次看到时惊讶地说:“没想到我们以前工作的地方如此宏伟。”俞锡君把合照复印了一份给王兰娣,王兰娣像宝贝一样把它轻轻夹在相册里,十分珍惜。
过了几十年,有人已经不在,但活着的人还是常常想起过去。“英雄不夸过去的辉煌”,那些隐藏身份和名字的经历,到现在还是四姐妹藏在心里没跟别人说过的秘密。
